朕登基的时候,南疆的收复战已经陆陆续续地打了几年,成凌关也不得安生,导致国库空虚,许多百姓流离失所。
朕在穿上龙袍坐在龙椅上的那一刻,心头便暗暗立誓,即便不如圣祖英明,也绝不能当昏庸和碌碌无为的皇帝,朕要收复南疆,要商国繁荣昌盛,百姓安居乐业。
后来朕知道,人只有在无知或者是有极大贤能的情况下,才敢立下如此大的宏愿。
南疆失利,宋家一门七杰全部牺牲在了战场上。
一开始,父皇和朕都是存了侥幸心态,觉得宋大将军战场经验丰富,他带的兵也骁勇善战。
可惜供给迟迟没有送到,将士饿着肚子打仗,哪怕竭尽全力,总归还是差敌方一筹的。
加上原本是已经收回南疆的,再失去,大家便都觉得宋大将军还能扳回。
许多原因与顾虑在里头,导致朕没能及时派出皇弟的北冥军。
直到宋家父子阵亡的消息传来,朕不能再犹豫,也不能再有什么顾忌,当即封皇弟为大元帅,让他带着北冥军奔赴南疆战场。
皇弟有卓越的运筹帷幄的军事能力,部下个个骁勇善战,加上有宋大将军的战斗经验在前,北冥军与宋家军联合起来,势如破竹,捷报频传。
每一次传来捷报,满朝振奋,朕也高兴。
但渐渐这份高兴就掺杂了点担忧,他的出色耀眼,是再也眼藏不住了。
他收回南疆,立下不世功劳,商国百姓都会拥戴他,满朝文武也会敬仰他。
吴大伴许是看出了朕的心思,说了一句,“先帝在位时不能收回南疆,以致临终时充满遗憾,皇上若能收回南疆,一可安慰先帝在天之灵,二也可立万世之功,千秋永记。”
他点醒了朕。
收回南疆,谢如墨是作为臣子之功,但却是朕的政绩,可以巩固朕的帝位,来日史书记载,朕便是收复南疆之君,千古一帝啊。
抛开一切,这也是我商国疆域完整的大事。
就在南疆军势如破竹之际,朕却听到了晦气之。
是宋惜惜。
朕和宋家儿郎是至交好友,对惜惜自然也格外怜惜些的,她早夫家遭遇的一切,朕愤慨,若不是因为战北望和易昉立下军功,朕定会降下旨意重罚。
可朝廷需要年轻的武将,且他们用了自己的军功求了赐婚旨意,加上惜惜自己也争气,看得开,没有与一个没本心的男人纠缠。
原先,朕是这样想的,但当她来朕面前说因成凌关的缘故,西京大军装扮成沙国士兵要上南疆战场,朕很失望。
西京已经和我商国签订边协,且这功劳除了是易昉的,也是她外祖父萧大将军的,她实在不该这么眼皮子浅,想用成凌关一战来贬损甚至陷害易昉。
朕忍不住斥责了她一顿,免得她丢了她父兄的脸。
更让朕生气的是,她还假借沈青禾先生的来信企图哄骗朕,朕实在不知道她意图为何,只觉得她放不下站北望,也咽不下这口气,说到底,心胸狭隘了。
好在,斥了她一顿之后,她也没继续闹了,想来是安生去过她的日子去了。
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啊。
可万万没想到,她说的竟然都是真的。
朕收到信报的时候,西京人乔装成沙国士兵,取道直奔南疆战场去了。
军情十万火急,南疆打了这么多场胜仗,夺回了这么多座城池,定以为伊力和西蒙也能手到擒来。
而朕就算马上派出站北望带领援军前往,也赶不上西京的速度。
眼看大业将成,临了却出了这样的差错,朕的心都凉了半截。
朕做了最坏的准备,皇弟回不来,南疆也回不来。
就在南疆军势如破竹之际,朕却听到了晦气之。
是宋惜惜。
朕和宋家儿郎是至交好友,对惜惜自然也格外怜惜些的,她早夫家遭遇的一切,朕愤慨,若不是因为战北望和易昉立下军功,朕定会降下旨意重罚。
可朝廷需要年轻的武将,且他们用了自己的军功求了赐婚旨意,加上惜惜自己也争气,看得开,没有与一个没本心的男人纠缠。
原先,朕是这样想的,但当她来朕面前说因成凌关的缘故,西京大军装扮成沙国士兵要上南疆战场,朕很失望。
西京已经和我商国签订边协,且这功劳除了是易昉的,也是她外祖父萧大将军的,她实在不该这么眼皮子浅,想用成凌关一战来贬损甚至陷害易昉。
朕忍不住斥责了她一顿,免得她丢了她父兄的脸。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