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288节(1 / 3)

加入书签

几个新晋举子面面相觑,这也太让人下不来台了,还能说什么?

解元倒是个大方的:“温雅士既然写了四君子之一的竹子,怎么能少了其他三君子呢?起码也得有个兰花吧?”

这是杠上了?

不过温润看解元是没有什么敌意,毕竟刚才开口起哄的可不是他。

他这是给打圆场呢。

温润就笑了:“当然,当然!”

于是他又提笔,嗯,抄了一首郑板桥的诗。

此是幽贞一种花,不求闻达只烟霞。

采樵或恐通来径,更写高山一片遮。

这首诗的名字,就叫《兰》。

瞬间两首诗一出,众人亲眼所见,不得不佩服温润的才学,的确是满腹经纶,才华横溢。

“其实这些都没什么。”温润道:“我应该提笔写一首应景的诗才是。”

他就真的提笔,写了一首应景诗,诗的名字就叫《得南闱捷音》。

忽漫泥金入破篱,举家欢喜又增悲。

一枝桂影功名小,十载征途发达迟。

何处宁亲唯哭墓,无人对镜懒窥帷。

他年纵有毛公檄,捧入华堂却慰谁?

一首诗,写出了众人寒窗苦读的心声,考中秀才只是迈出来第一步而已,随后他们需要继续努力。

考中秀才,还要经历岁考,起码要经历一次,才能考乡试。

可是乡试未必能上榜,他们百人考试,只有一百多人考过,剩下的人全都名落孙山。

有些人,家里的老人是真的去世了,他们没有等到中举的那一刻。

荣耀是个人也是家族的,考中举人就真的可以改换门庭了,因为举人就有资格当官了。

读书人,说是十年寒窗苦读,说起来简单,经历过的人,才有那个心酸的记忆。

考中了秀才还要继续努力,考中了举人,其实还要继续努力的,如果不努力,举人做官,是有限制的,大家都知道,而且走不长远。

要想真的为官做宰,唯有考中进士……可这一关一关的过,有多难。

有多煎熬,大家都是经历过的人。

众人沉默了,半晌之后,在解元的带领下,众人站起来,齐齐朝温润一躬身行礼:“谢!温雅士。”

这一声“谢”,温润收下了:“好了,都坐下吃饭吧,继续吃饭。”

温润的这首诗,也引起了其他三人的共鸣:“写的太好了。”

吕山长低头,眨了眨眼睛:“我当年就是心灰意冷,才想自由自在的过日子,后来又想明白了,才去参加的会试,考中了之后,也没想过入官场,只因为入了官场……太复杂,我不合适,就回来了,当了个山长。”

“是啊!”辛明大人吐了口气:“当年我也是千辛万苦过来的,唉!”

“我想起了我已经离世的双亲。”欧震大人更是如此,他父母都在他考进士之前就离世了。

他是真的如同诗里写的那样,捧入华堂却慰谁?就算是考中了进士,回家去给谁看呢?

“吃饭,吃饭!”温润赶紧招呼他们,这气氛搞得沉重了啊。

为了活跃气氛,温润倒是提了一个要求,叫“重赴鹿鸣宴”。

“重赴鹿鸣宴?”辛明大人愣了一下。

“什么意思?”吕山长也有些糊涂了。

温润笑着道:“乡试中举之人如果界周甲六十年,适其乡试开科,便可与新科举人一起参加鹿鸣宴,此称为重赴鹿鸣宴。通俗地讲就是举人中举六十年,如果那一年刚好开乡试就可以重赴鹿鸣宴。”

其实,这是清代的创举,是朝廷赏赐老年科第之人的恩典,可谓荣宠至极。

温润以前研究过科举,对那些八股文啊,倒是没什么,可是对一些科举趣事却记得非常清楚。

尤其是“重赴鹿鸣宴”这种事情。

自科举制度创立后,同科中式者称为“同年”,明末以来,逢周甲之际,新老中式者也互称同年。

康熙十四年乙卯科乡试,松江进士唐昌期以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科中举,恰逢周甲,遂会先后有年。

广东人尹之逵中顺治十四年丁酉科举人,至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科,年八十,以巡抚会先后同年赴鹿鸣宴。

至此,遂有重赴鹿鸣宴之举,然多由地方长官自行相邀,未形成制度。

乾隆三十九年,直隶总督周元理上奏,说顺天府有一个举人,现年八十九岁,乡试中举,现逢周甲退休在家,可否准其重赴鹿鸣宴,乾隆帝批示:准入宴。

其后,逢周甲举人重赴鹿鸣宴,均由地方长官奏请成为惯例。

为了与前朝有所区别,重视文臣科举,清朝的时候,恩宠更上一层楼。

由于适逢乡试周甲实属难得,况且年寿已高,朝廷为了彰显祥瑞之气象,便开始加恩赏赐重赴鹿鸣宴者。

起初是举人赐进士,后又赏三品、二品顶戴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